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

盧西恩 ‧弗洛伊德




在台灣找了好久的畫冊、終於讓我在798的小攤上給找到。
而 盧西恩 ‧弗洛伊德 也是對中國現代油畫藝術頗有影響的現代畫家之一。
個人一直很喜歡它畫面上的厚重感,傳遞出的一種現代人所處的狀態。

卢西恩·弗洛伊德(Lucian Freud)是著名心理学家、精神分析学说创始人西蒙·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的孙子,1922年出生于柏林。15岁时,弗洛伊德进入了工艺美术学校,主攻素描,同时也画油画。由于犹太人的背景,1933年,他家逃出德国,搬到苏格兰定居,并加入英国国籍。同年弗洛伊德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,成为该校校长莫里斯的学生,系统地学习了欧洲古典绘画技法,并且受到了超现实主义的影响。



在弗洛伊德年幼时就精心培养他,使其具有一种怀疑与探索的精神。在日耳曼语系中,犹太人对孤独的敏感几乎与生俱来,文艺作品中每每以遁世隐居为主题,映现着人物内心中的不安定因素。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,西蒙·弗洛伊德让年幼的孙子读十四行诗《绞刑架下的歌》,在小弗洛伊德的起居室里,挂上布鲁盖尔的画……这一切使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知觉力,为其将来所从事的艺术事业埋下了伏笔。

弗洛伊德在20岁之前的作品,几乎全部直接依靠观察所得的材料,这或许是幼年时期孤僻的性格所导致,是对客观现实的敏感,他的画作看起来充满沉郁和凝重。上世纪60年代以后,他像一个隐士那样深居简出,远离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,与世隔绝般地思考着自己的艺术,力图向自己领域的纵深方向发展。在孤僻与封闭的状态下,他通过各种探索完善了个人的独特风格。富有弹性的猪鬃笔代替早期使用的较柔软的貂毛笔,更富弹性和力度的笔触与厚颜料粘滞的阻力相互抗衡,在画面上留下清晰的丝状笔痕。笔触由薄到厚,错纵交叠。这些令人激动不已的粗砺生硬的笔触取代了曾经平滑、精巧的画面,宁静的画风也变得热烈,作品更具形式的美感、情感与表现性。在题材与绘画对象上,他基本上以室内肖像和裸体肖像为主,避免叙事性。他不厌其烦地刻画着同样的神经质与歇斯底里的状态,那粗涩的笔触下的作品,结构更紧凑有力,具有强烈的表现性。《自画像:反省》(Self Portrait:Reflection,2002年),用厚涂法堆砌出画家的鼻子、前额和他那未加修饰的花白头发,给人以照片般的印象。强烈的明度对比、执著的笔触和厚积焦灼的色彩,将画家的思虑过度、敏感、不安又带有几分神经质的性格特征,生动地表现出来。



艺术当代性的特征之一就是大众化、私密空间公开化。弗洛伊德的画正是这样,描绘普通大众,代表着一个大群体的人们的生活现状和遭遇。他把这些平时不被人们所关注的小人物放在画面最显著的位置,震撼着观众的视觉与心灵。在大众眼里艺术只是对美的表现或者说追随,而在弗洛伊德看来,绘画已不是什么美不美的问题了,就如强烈的色彩,不是弗洛伊德所追求的,他曾说:“我不要人们注意的色彩,我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色彩。”当别的艺术家正在热衷于视觉上的发现与创造、不断变换风格与创意的时候,弗洛伊德就以一个有责任感的艺术家身份,思考着诸如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状况、信仰本质、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意义的问题了。他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,已不再把视点仅仅局限在狭小的就画论画的领域,而是把触角伸向了现实生活。当代人灵魂深处的真实痛楚成为他想叙述和表达的终极目标。也许,这就是他的画作魅力之根本所在。




弗洛伊德的作品关注人类的精神困境,他是人类精神、情感探索与表达方面的开拓者,表现了一切喧嚣归于平静后人们的状态、所思所想。这表面的平静掩盖不住曾经的恐惧。它有着对二战后人类处境的一种深刻思考:生、死、暴力、生命、孤独始终贯穿于弗洛伊德作品之中,可谓是西蒙·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的典型实例和佐证。卢西恩·弗洛伊德作品里神情麻木、目光呆滞的人正是现代人的真实写照。现代人通过高科技手段通讯、联系的同时,那原来具有意义和生命的情感交流却变得冰冷、带有工业社会的金属味了。当我们不知不觉地身处此境并渐渐麻木时,弗洛伊德的绘画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现代人。

弗洛伊德的粗犷纵横却又细致入微的绘画风格、表现普通人的艺术取向,自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没有过多的改变,诚如画家自己所说:“如同我的记忆,我总是在做着相同的事。”然而正是这种执著,使他获得了极大的赞誉。





圖文來源:http://www.artdesign.org.cn/art.asp

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

北京 琉璃廠東街




















伊朝宇 機場



這位畫家是我已經觀察有兩年的畫家
這次的畫作可以看出伊朝宇試圖作轉變
擺脫路克‧泰瑪斯的影響。










LEE JIN JU














王凱


油畫














李真


風神





自從第一次看到李真的雕塑時;
便被它的人物造型給吸引住了。
圓滾滾的人物又有別於外國的那個波特羅。
同樣是圓滾滾的人物造型李真的是東方的、
而波特羅則是仍以西方的雕刻美學為基礎
─以〝人〞的思想做為開始、
只是做成比較肥胖的而已。
李真則是以東方的美學基礎─〝神〞神韻。
而成的雕塑。


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

給卿源



看這幅畫讓我想起
我有一個畫圖、畫的很慢的朋友

一年畫不到三張
但他每天總花不少時間在作品上
打電話和他閒聊時
我總會問他一下─ 目前的進度
我看過的那幾張作品完成沒

而他總是一再地修改
說我又將它改掉了
真不知道何年何月能完成
這次在北京的藝術博覽會上
看到一張和他有點、使用相近技法的作品
希望他的動作能快一點。

看作品總會避免不了之前所受的一些美術訓練的干擾
而看這一幅也讓我的腦海裡同時出現瑪格利特的符號
不過這樣的干擾並不持久
它還是傳遞了不同於瑪格利特的氣息
也不同於好友的氣息。
希望能早日再看到好友的作品。
加油!

※油畫 作者忘了記